關注農村再生條例心得與分享(三):農村再生條例中的媒體跨界

上午11:53 / Comments (0) / by ganghead


上方貼的是一篇非常即時影音報導,三分半鐘講關於2009419,農委會在台南縣舉辦第一場白河鎮公聽會狀況,我協助了影片的製作,但這或許對別人而言不過是篇公民新聞,但這段過程對我來說卻是促成民間媒體與大眾媒體互相合作的一次練習。

關注農村再生條例,對我來說是因2008年年底一封主旨濁水溪公社歌曲同名的「農村出事情」信件開始的,吳音寧對電腦或網路其實不很熟習,收件者之的苦勞網孫窮理發現越來越多人要加入成為收件人,在訊息傳遞越來越混亂之際,他趕緊設立「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群組Gooogle Group」讓大家加入討論群組中。並且也簡單先做了一個可以與其他人共同編輯的Google Site網頁「護土地 反滅農」整理混亂的訊息。網站逐漸將關注事件的民間媒體如:苦網、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文章與評論專文整理起來,作為理解「農村再生條例」的一個初階資料庫。

到今天2009422,回過頭來看,苦網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農村再生條例相關新聞的報導,苦網自己生產的「苦報導」共有7篇,除了苦報導外,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朋友,都可以註冊苦網透過共同剪報的方式,將這段期間與農村再生條例有關的「主流媒體報導」、「個人部落格文章」、「學者專文」、「NGO想法」、「活動訊息」、「官方政策文件」累積在苦農村再生條例」這個標籤下,目前為止共有83篇相關的文章。

雖然環境資訊電子報,並非用以開放共同編輯的方式整理資料,但是環資的編輯群也努力的將相關新聞與「環資報導」累積在環資農村再生條例」標籤中,到目前為止也有43篇相關文章。

小地方新聞網雖然沒有自己的記者,但是從轉載Munch所寫的「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開始,企圖營造與農村子弟、社區營造工作者對話的空間,發起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行動」,與地方團體合作舉辦說明會、工作坊等。並相繼編輯各地說明會的心得(東勢石岡美濃高樹),收錄地方團體的農再條例訪調資料,(花蓮,蘇花糕餅1, 2)。小地方新聞網發起的行動的確在「小地方」繼續發酵中。

其他媒體,如全球之聲Global Voice的編輯Portnoy也將「生命力新聞」(輔仁大學陳新聞系陳順孝老師跟學生一起合作的媒體)中關於農再的報導翻譯成英文,全球之聲的編輯群甚至把文章翻譯成義大利文

這段期間,大眾媒體如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資深記者李瓊月(農再專題報新衣與糖衣)、我們的島「農業線」資深記者李宜(農村的生存遊戲)、原住民新聞雜誌資深記者阿莉曼格格(鍋巴會掏盡)也持續從不同觀點將農再條例影響的各種層面持續報導出來,並且透過公視的outube頻道更看到李慧宜長期關注台灣農業問題的影像報導與紀錄(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

公共電視的談話性節目「有話好」主持人陳信聰與南部的主持人李根政也在南北各地討論了幾次農村再生條例的議題,並且持續在網路上留下對話資料與影音。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也同樣於各地討論這些相關議題。當然也有連「火線對話」的名字也敢取的出來的「八大電視台」,當了非常好的政策宣傳工具,幫農委會宣傳農村再生條例的政策。

除了大眾媒體外,家住雲林身兼母親角色的民間媒體工作者陳韻如,默默進行影像紀錄的工作。37,看到在台北紀錄座談會,一個禮拜後又看到他跑到高雄高樹紀錄地方說明會,326,又跑到台北立法院公聽會持續拍攝,417,再趕到台南白河公聽會現場,結束後再回雲林帶孩子。

從陳韻如不斷南北奔波紀錄農再條例事件,他也寫信到群組希望有能力拍攝的朋友能夠分享影像互相合作,後來民間有能力進行影像拍攝紀錄的媒體如苦勞網特約記者蕭立峻(報導)、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的李宜霖(報導)也持續以影音報導留下紀錄。野草莓也將熟悉的網路直播方式將公聽會透過網路即時傳播出來(網路直播紀錄)。

平面影像方面,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的群組中,相繼丟出「要五毛給一塊」的平面影像紀錄,練習用共同編輯方式提供各地資源過渡濫用的狀況。我們將這樣的累積出來的文字與影像資料,透過網路協同合作的方式與一些網路傳播的工具,紀錄整理在討論群組中,也透過「護土地 反滅農」的網站,這些影像累積成「影像資料庫」。

是因為這些點滴的累積形成的資料庫,閱讀累積下來的文字報導、專論文章,在417,拍攝完白河公聽會後,與韻如運用這些來自各方的影像資料在雲林與台南透過網路協同合作進行一篇小小的影像報導編輯。

這篇影音報導運用到陳韻如、苦網、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原住民新聞雜誌的影像,也用到曾旭正、吳勁毅、陳玠廷、鍾怡婷、呂耀中所提供的照片資料。最後,也想辦法透過網路下載方式向高雄美濃的鐘怡婷,要到馬英九在美濃的談話畫面。

一 場運動往往也是媒體運動的練習機會,民間資源與政府資源差異過大的狀況下,政府資訊壟斷與不公開的態度一直在社會各種議題中不斷發生,民間的媒體工作者總 是在這種混亂與疲累的狀況下,想辦法能夠做一點事情。但是疲於奔命的狀況,沒有人能支撐太久,各地方若能夠透過簡單設備進行影像紀錄,並且透過網路協同合 作共同編輯累積散落各地的資料,或許當有人疲累必須休息的時候,能夠減輕其他有心幫忙的朋友的整理時間。

現在官方11場民間樣版式公聽會辦完後,只是繼續看見政府壟斷資訊的惡形惡狀,民主從來不是找20個人談三分鐘後就會產生。希望參與過公聽會的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心得與感受紀錄下來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或是透過照相機紀錄下會場的狀況,投稿小地方新聞網、苦網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等民間媒體,大家可以透過下面轉貼程式碼看到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相關報導,讓被忽略的聲音能夠透過網絡集結發聲。

再白河公聽會的協同合作報導影片中,我們提到1987年王永慶與陳定南因六輕選址宜蘭的爭議進行的電視辯論。現在也看到蔡培慧於聯合報上提議,進行公開的聽辯論。除了公開的聽辯論的要求,或許審議式民主的討論也能夠在農再運動中繼續實踐,也希望這個要求能有運用到大眾媒體與民間網路媒體的想像。

希望農村再生運動與行動不只是農業改革的運動,也間接會是民間媒體與公民媒體的運動。


最後,影像的運用能然有許多著作權的問題,如果對於影片使用的狀況,有疑慮或覺得不妥者,再麻煩各位提醒與告知。但是也希望大家能更認識自己的著作權利後,能選擇用「創用CC」的授權方式分享,讓民間資訊運用的方式能更順利。並且仍然希望大家能支持公共電視的公益性節目,能盡量透過「開放性授權」的 方式讓民間運用,這才是真正的公共媒體。




鼓勵民間媒體持續報導農村再生條例問題,

請全選下方程式碼轉貼到你的部落格上: